中秋佳节,本是团圆之时,可为何圆月之下,总有那么几分忧伤和无奈?难道非得家人齐聚,方能称之为“团圆”吗?在我这“非传统”的眼里,中秋不仅仅是月饼、团圆和嫦娥,它还藏着一句句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,以及那些被创新、被赋予新意的典故。
中秋之夜,月亮最圆,但有些人却觉得它太圆,圆的有些刻意。这不,我邻居的大妈就抱怨说:“这月亮也太圆了吧,像个大饼似的。”一旁的小明听了,不甘示弱地反驳:“大妈,你那是没文化,这明明叫‘满月’!”大妈笑了笑,摇摇头:“我文化低,只知道大饼好吃。”你看,这中秋的“圆”,有时也能让人产生“矛盾”的幽默感。
说到中秋,不得不提的就是月饼。现在的月饼,简直是琳琅满目,五仁、豆沙、蛋黄莲蓉,还有各种新口味,如巧克力、冰淇淋,甚至燕窝鱼翅。但你知道吗?在古代,月饼可不是这样。那时的人们,月饼更多是自己动手做的,而且形状各异,有圆的、扁的、方的,甚至还有动物形状的。听老人们说,那时的月饼还带有一种“实验性质”,比如这个月饼里放的是红豆还是绿豆,都得先尝一尝,看看大家的反应。哈哈,这月饼的“创新”,还真是与时俱进!
中秋的典故,除了嫦娥奔月,你还知道几个?告诉你,我这里还有一个“新”典故——月兔的“创业史”。你知道吗?传说月兔并不是一开始就住在月亮上的,它曾是地面上的一只普通兔子。有一天,它捡到了一个神奇的“月饼”,吃了之后,不仅身体变得强大,还拥有了通往月亮的神奇力量。于是,它决定在月亮上开一家“月兔餐厅”,专卖各种以“月”为名的美食。这月兔,还真是有“创新”精神!
其实,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更像是一个“文化现象”。每年的这个时候,人们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,去赋予它新的意义。就像那大妈和小明的“圆”的争论,就像那“实验性”的月饼,还有那“创业”的月兔,都让我们看到了中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。
所以,当你再次抬头看月亮时,不妨想一想,这月亮,真的只是月亮吗?或许,它也是一个充满故事和创新的“文化体”。而我们,也都在这个“文化体”中,用自己的方式,去体验、去创新、去传承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南京泉江苗圃场,本文标题:《中秋佳句摘抄,创新词义典故》